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惱人的神經痛

惱人的神經痛 痛起來真要命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謝松蒼]
前言:
神經痛是神經科常見症狀之一,此種疼痛是指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條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稱為自發痛。自發痛的種類很多,按病變的部位可分為周圍神經性痛和中樞神經性痛。病因不明者稱為原發性神經痛,有明確病因者稱繼發性(或症狀性)神經痛。病變部位可在神經根、神經叢或神經幹。常以病變所涉及的周圍神經來命名。其他局部病變刺激末梢感受器引起的局部疼痛和中樞神經系統感覺傳導通路病變所致的軀體痛,一般不屬於神經痛的範疇。
神經痛經常出現在生活中,只要找不出原因的疼痛,都會被廣泛地稱為「神經痛」。神經痛的英文是neuropathic pain,其實它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學名,也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症狀,各式各樣的病,都可能造成這樣的症狀。因此,那種說不清楚的疼痛,不但很惱人也困惑著醫師,可以玩笑的說「神經痛不是病,但痛起來真要命」。
認識神經痛
在國際疼痛協會的定義中,神經痛是指一條神經受傷或者功能異常,導致其過量放電。神經就如同能將訊息由一個細胞傳導到另一個細胞的一條電線,而神經痛就像是這條電線故障、漏電了,結果也許只是單純的神經異常放電,也可能是更嚴重的神經受傷、斷掉了,稱之為神經退化,臨床叫做末梢神經病變。
在正常的情況下,痛覺對人類來說是一個保護機制,例如摸到燙的東西,手會因為感覺到痛而縮回來;痛本身是一種警示訊號,當有傷害身體的來源,痛覺便會由末梢神經傳達到大腦,提醒人去避免受傷。
當神經受傷時,會出現即便沒有任何外來刺激去刺激神經,神經也會持續放電,好像要告訴大腦有外物來傷害身體(其實並沒有),這種病態的痛感就叫做神經痛。假設正常的痛是一種警報,那麼神經痛便是假警報,根本沒有小偷進來,但你的警鈴卻一直在響。
神經痛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神經性疼痛是神經科常見症狀之一,此種疼痛是指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條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稱為自發痛。自發痛的種類很多,按病變的部位可分為:
一、周圍神經性疼痛
1、三叉神經痛 常見於炎性浸潤、動脈粥樣硬化壓迫以及橋小腦角腫瘤、鼻咽癌、三叉神經節腫瘤、脊索瘤、多發性硬化等。
2、蝶齶神經節痛、翼管神經痛、膝狀神經節痛 見於副鼻竇炎、蝶竇炎、篩竇炎、鼻腔結構變形、鼻中隔彎曲因機械性壓迫中鼻甲、顱底骨折、轉移癌、帶狀疱疹病毒感染等。
3、枕大神經痛 常見於神經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瘧疾、風濕病、糖尿病、甲狀腺病,酒精、鉛中毒,枕部、頸部外傷,頸椎病、類風濕性脊椎炎或轉移癌,顱底凹入症、枕大孔狹窄、寰枕融合、寰樞脫位、上頸椎椎體分隔不全、小腦扁桃體下疝,椎管內腫瘤、枕大孔區腫瘤、粘連性脊髓蛛網膜炎、脊髓空洞症,枕下關節韌帶損傷、寰椎前後弓骨折,寰樞椎半脫位、頸肌損傷等。
4、肋間神經痛 常見於感染性和中毒性神經根炎、胸膜炎、慢性肺炎、主動脈瘤、二尖瓣狹窄、胸腔器官病變、胸椎結核、腫瘤、強直性脊柱炎、脊髓瘤、脊髓炎症等脊柱病變,肋骨瘤、肋骨骨折、骨痂、帶狀皰疹。
5、頸肩臂神經痛、臂叢神經炎 常見於頸椎骨關節病、頸部腫物、腫瘤、帶狀皰疹、流行性感冒、斑疹傷寒流及瘧疾等感染,受寒、接種異種血清疫苗。
6、尺神經痛、正中神經痛和股外側皮神經痛見於神經炎、外傷、局部的炎症及壓迫性病變。
7、股神經痛和坐骨神經痛 見於神經根病變如腫物壓迫,腰椎間盤突出、腫瘤、炎症等疾病。
8、尾骨痛 見於外傷、骨折等。
9、燒灼性神經痛 見於外傷如刀割傷、擠壓傷、重擊傷、尤其是火器傷,化學性損傷、感染等。
10、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病因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
二、中樞性疼痛
1、脊髓痛
(1)後角痛多見於外傷、腫瘤、脊髓空洞症等。
(2)脊髓後索性痛見於多發性硬化、脊髓癆等。
(3)脊髓丘腦束痛以脊髓空洞症多見。
2、丘腦痛 丘腦痛以腦血管病變、腫瘤多見。
3、腦橋、延髓痛 見於腦血管病,腫瘤、多發性硬化等。
4、大腦皮質痛 大腦皮質痛少見,一般為腫瘤、血管病等。圍神經性痛和中樞神經性痛。
一般常見的神經痛
神經痛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即是並非由特殊疾病造 成,一些內科的疾病也是如此,其發生原因依現有的醫學技術無法得知的;而另一種就是因現有的疾病,所導致的神經痛,這兩種分類其實是相對的(也就是可以找出疼痛病因的),因為當科技愈進步時會有更多的檢查,原來可能歸類在第一類的,也會慢慢歸到第二類。
一般比較會被提到的神經痛都是屬於續發型神經痛,例如因血管異常擴張, 壓迫到周遭神經所造成的偏頭痛便是其中一種。三叉神經痛也是有名的神經痛,三叉神經是臉部的主要感覺神經,從前額、臉頰一直到下顎,都是三叉神經的範圍, 所有臉部的傳導都依靠三叉神經,所以當三叉神經受到刺激時,臉部會有被戳到的感覺。最常跟三叉神經痛搞混的是牙齒痛,病人常一開始覺得牙齒痛,去做根管治療、抽神經、拔牙等卻未見改善,最後才發現是三叉神經痛。因為上顎、下顎牙齒與三叉神經相連,即便不是真的牙痛,但是大腦傳遞的訊息卻容易使人產生誤解。
常見的神經痛還有肋間神經痛,它可分為很多種,有些可能是不明原因,有 些則與疱疹病毒有關,疱疹病毒喜歡躲在神經節裡面,而神經節的位置就在脊椎骨旁邊,是神經細胞所在的地方。當疱疹進入人體,會躲在神經節,當人體免疫力低 時便會活化,進而沿著神經節所在的皮膚表面起水泡。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神經痛,應該就是坐骨神經痛了,坐骨神經沿著腰椎、大腿,直到小腿,是下肢裡最大的一條神經,在如此長的路徑上,只要有任何一個東西壓迫到坐骨神經,都會造成疼痛的症狀,這便是坐骨神經痛。造成坐骨神經痛的 原因,最常見的便是椎間盤突出。所謂的椎間盤即是兩個脊椎之間的軟骨部分,當椎間盤突出時,便會壓迫到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
神經痛的臨床症狀與表現
神經損壞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神經還在,但有漏電的情況,就像一條電線皮破損的電線,雖然會漏電,卻還可以傳導訊息,只是病人會感覺到持續異常放電的痛感;而另一種情形是神經完全斷掉,病人在根本接收不到任何痛的刺激情況下,仍然持續著痛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末梢神經病變的病人,皮膚常有受傷的傷口,原因就是他的神經已經失去傳導痛感的能力,使得皮膚失去避開危險的警覺而經常意外受傷。
正常神經受傷後雖無法接收外界的任何刺激,但是神經的電氣訊號反而更強,大腦反覆釋放會痛的訊息,所以神經痛病患的痛感往往比正常人厲害。
神經痛病人的痛各式各樣,就像手肘有條神經如果受到撞擊,整條手就會痛,而我們有時趴著睡覺,睡醒時手會麻,這些都是一種神經痛。這些感覺對於一般的正常人,通常是過了一陣子就恢復了,但對於神經受傷的神經痛病人,疼痛就 像是永遠揮之不去的夢魘,廿四小時不間斷的折磨著他;神經痛的表現非常多樣,有電擊感、刺痛、灼熱,這些症狀在一般的臨床檢查,缺少客觀的評估,完全依賴 病人的主觀敘述。最痛苦的是,由於病人沒有動作能力的減損,外觀上又缺少明顯的徵象,不同於關節炎有紅、腫、熱的徵象,除非是合併其他病,例如肌肉萎縮, 否則神經痛是無法由外觀是看出來的,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旁人很難理解神經痛病人的痛苦。
然而神經痛除了持續的不舒服,乃至影響生活作息、睡眠,病友常有「苦不堪言,生不如死」的感嘆。這種病理性的神經痛,可見於各種類型的神經疾病,如腦中風、脊髓損傷、周邊神經病變,特別是糖尿病、尿毒症與化學治療後所造成之周邊神經病變最為常見。
神經痛的檢查與診斷

一、病史
   神經痛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症狀。詢問病史時應注意:
1.神經痛的發生速度。
2.神經痛的部位和性質,是沿某一神經痛,還是局限於某一部位的疼痛。疼痛的部位是否固定。神經痛的性質,可為脹痛、跳痛、鑽痛、裂開樣痛、刀割樣痛、串痛還是隱痛。
3.神經痛發生的時間、持續時間。
4.神經痛有無規律性,是持續性、波動性,還是週期性,須注意與時間、體位如活動、行走、勞累、感染、用力、噴嚏、咳嗽、排便等天氣等有無關係。
5.神經痛的程度,神經痛程度受病變部位、損害程度及個體反應等因素所影響。一般神經疼痛的嚴重程度與病變部位、損害程度成正比,但是對於個別敏感的患者或極不敏感的患者可能不能準確反應疾病的嚴重程度。應注意疼痛是否影響活動、工作和睡眠。
6.神經痛誘發加重及緩解的因素。
7.全身性疾病和局限性疾病,如感染、腫瘤、外傷、血管病、脊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病變、風濕、類風濕等,以及眼、耳、副鼻竇、牙齒、胃腸、四肢及精神因素等。
8.神經痛的伴隨症狀,有無肌肉萎縮、無力、感覺異常、生理反射、病理反射、姿勢異常及噁心、嘔吐、視物不清、閃光、複視、耳鳴、失語、癱瘓、暈厥等。9.既往是否治療,哪些藥物有效、哪些藥物藥無效等。
二、體格檢查
  神經痛是神經科的常見病,是主觀敍述,應根據患者提示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多能從體格檢查明確診斷和鑒別診斷。應根據病史有目的地進行合理的檢查,如周圍神經疼痛頭面疼痛應注意如眼底檢查,頭面耳、鼻竇、口腔檢查及有無神經系統定位體征等檢查。脊神經的疼痛應注意局部肌肉有無萎縮、無力、肌張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運動、步態,深、淺感覺和複合感覺及局部有無感覺障礙等。各種反射如深、淺反射、病理反射、腦膜刺激征,及疼痛部位特殊的減痛姿勢等。對中樞性疼痛應注意如眼底檢查,頭面檢查和神經系統定位體征等檢查。
三.小片皮膚切片
此外,透過「小片皮膚切片」病理診斷系統,可以提供客觀且數據化的證據 診斷神經病變。有別於傳統的神經切片,小片皮膚切片類似微創手術,僅造成輕微的皮膚擦傷,讓醫師可以容易地「看」到神經末梢的損傷,而不只是依賴病友的描述。此一檢查已成為國際神經醫學界公認的標準診斷檢查。
四.影像學檢查
而針對位於皮膚的神經傳導熱與痛,目前已可結合誘發電位,建立神經痛的熱誘發電位圖譜,對神經痛的診斷提供了生理學證據。大腦的不同腦區職司不同的功能,因此所有神經痛的感覺都與大腦不同腦區的異常活化有關,利用最先進的功能性核磁振造影,顯示正常人與神經痛病友在不同腦區有不同的活化型,提供神經痛病友的確有異於健康人的神經影像學證據,讓醫師與研究人員可以「看」見其影像,使神經痛不再是抽象的形容詞。
神經痛的治療原則
目前「治療」神經痛的方式,看上去有許多種,然而有越多種治療方式,其實代表其中沒有一個治療方式是確實有效的!因此到底該如何治療神經痛,也是現有醫學技術很難去解答的。
原則上,神經痛的治療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神經像是電線,神經痛就是電線的外皮有磨損、有破洞,而使用藥物治療就是要將破洞補好。一般來說,抗癲癇藥物就具有這樣的功效,由於神經內的離子是流動性的,當納離子流進流出時,抗癲癇藥物可以阻斷他的流動。神經之所以能傳導訊息,便是由於其中的陽離子在離子通道中進出形成電流,而抗癲癇藥物本是一種離子通道的阻斷劑,當神經出現異常傳導時,阻斷劑的功能便可阻斷其傳導,使病人的痛感減輕;這原是治療中樞神經的用藥,抑制癲癇的發作,所以劑量較高,而用於神經痛的周邊神經時,劑量便相對低了許多。
此外,抗憂鬱的藥現在也可用來治療神經痛,病人並不是因為神經痛而變成憂鬱症,神經將痛的訊息向上傳導至大腦,而當大腦接收痛的訊息時,身體裡有另一個剎車機制,向下傳導去抑制痛的訊息,抗憂鬱藥物便是只強化這個路徑的藥 物,藉由其藥物的功效,使剎車的效果加重,進而減輕病人的痛感。因此,雖是治標不治本,但目前所知這兩種藥物對於改善神經痛是有其功效的。
有的病人會擔心這些藥物會有副作用,其實所有藥物都有副作用,沒有副作用的藥物很可能就是沒有療效的藥物!抗憂鬱的藥物由於會影響自主神經,其副作用是口乾、便秘,而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則是嗜睡、頭暈,但是由於劑量不高,相對的副作用也不會這麼嚴重。
事實上,每個人對疼痛的忍耐度並不一樣,有些病人覺得神經痛只是麻麻 的,就把它當作他生活的一部份;但是有些病人對痛的忍受度較差,特別是一些重要人物,隨時都必須維持一個好的形象,可能講話時,突然臉抽了一下,對他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對於這種要求較高的病人,就可能需要使用藥物來治療。
至於手術,目前並沒有很理想的手術可以治療神經痛,過去有一種切斷神 經(神經阻斷手術),使其喪失功能的神經阻斷術,實際效果並不好,因為雖然阻斷了神經,但可能反而使其他上游的神經活化,因為神經系統裡只要有一個神經受傷,其他神經可能都會跟著改變,中樞神經還是不斷地在釋放訊息,而使疼痛感更加倍,所以後來發現神經阻斷術的效用不大。此外,目前也尚無修補神經的技術,有些人會選擇使用 非類固醇的發炎止痛劑,但是效果也不理想,因為神經痛的機制與一般關節痛的機制是不一樣的。
神經痛的輔助治療
物理治療是現代治療神經痛的另一選項,例如:泡腳、瑜珈、做些柔軟運動、打太極拳等,但是效果因人而異,如果所有的藥物治療都無效,神經痛病患不妨嘗試這些物理治療,或許能收到意外的功效。
在台灣,神經痛一直被忽視,而在美國,則有政府醫療單位建立相關部門,開始研究治療神經痛的輔助療法,比如說針灸等。只是在西醫的解剖學上,並沒有可以對照中醫「穴道」的說法,這是在研究上比較困難的地方,因此如果有科學研究可以互相佐證,也很令人期待。
神經痛目前只能減輕疼痛,但能不能根治,則取決於個人的情況。有些人神經原本是好的,只是受到外傷,像電線皮磨損,神經上的髓竅損傷,只要把髓竅修復,使它不在漏電即可;對於一些輕微的周邊神經損傷,人體本來就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如果是糖尿病所引發的全身性神經痛,便無法根治了。
要避免神經痛,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神經受到損傷,飲食方面,要減少飲 酒,酒精會傷害神經,關鍵就是均衡的飲食。此外,像是正確的坐姿,以及一些些預防性的動作也很重要,例如撿取物品時,不要只有腰彎下去,而是要蹲下去撿,彎腰的動作對背部神經的損傷是最大的,所以很多椎間盤突出,通常都是瞬間發作,就是因為突然彎腰的動作太大,導致骨頭跟骨頭之間的椎間盤突出;至於生活習慣方面,養成平時規律而不過量的運動,也是神經保健的重要法則。
結語:
神經痛是一種令人困擾的病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事實上,即使患有神經痛,也不應該默默承受痛楚,只要病人積極接受治療,對病情進展以至康復將有莫大幫助。倘若您有任何疑問,可以咨詢疼痛科或神經內科或中醫科醫師尋求正確治療。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奶薊草(Milk Thistle) & 朝鮮薊(Artichoke)之功效

壹.奶薊草(Milk Thistle)之效用
  (一) 解毒、排毒
    在解毒與排毒上,肝本身有洗血功能,能將致癌物以網狀組織攔阻住所有毒素、廢物而排掉,但倘若肝功能老化或衰退,則網狀組織洞就越大,洗血功能也越差,而奶薊草能拉緊這些網狀組織,增加肝功能達四倍左右,如毒帽蕈之毒素可穿透肝網,但奶薊草可使網組織加密,阻住毒素並將其排除。
  (二) 修復與再生肝組織
     奶薊草是治肝癌、B肝、C肝、黃膽的主要藥物,因奶薊草含有水飛薊 (Silymarin) ,其可使肝已壞死的之細胞重生,如肝硬化被切除70%,仍可使肝重生,因重生的條件需要 Silymarin,補充越多則重生得越好。平時保健,每日吃300mg奶薊草即可。

貳.朝鮮薊(Artichoke)
  經由科學研究與臨床實驗證明,朝鮮薊具有以下效用:

 •促進肝分泌膽汁進而分解脂肪
 •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功能,預防脂肪消化失調
 •具有抗氧化功能及中和自由基,防止肝臟受到自由基的傷害
 •防止脂質沉積於血管及肝臟中,預防脂肪肝
 •降低人體過高的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
 •能提高腸蠕動、消除胃腸脹氣、促進腸壁收縮,
使腸中物質能較快運送  
    朝鮮薊含有的成分當中,洋薊酸 ( Cynarin ) 最令人熟知,它是一種肉桂酸的衍生物,其功效如下:
• 提高肝臟的活力
• 促進排除肝臟中的毒素 ( 如消化蛋白質所產生的氨 )
• 促進肝臟細胞的再生
• 增進膽汁的分泌和脂肪的消化 ( 調節體內的膽固醇 )
  另外,朝鮮薊含有其他具有療效的成分:
• 類黃酮 ( Flavonoid: Lutcolin, Cynaosid, Scolymosid 等 )
• 苦味素 ( Sesquiterpenlacton, 其中 50% 為 Cynaropikrin )
   這些療效物質都有輔助洋薊酸保護肝臟和促進肝臟排毒的功能。
   朝鮮薊具有多元性的保健功能,尤其在降低血脂及膽固醇、減肥、保護肝臟預防動脈硬化、幫助腸胃道消化有著明顯的功效,而且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不良的副作用,目前在歐洲它已成為人們輔助瘦身的最受歡迎的產品。

  綜言之,奶薊草功用偏向修復肝臟,而朝鮮薊則偏向消化,兩者皆具有解毒與排毒等功能,日常保健可服用朝鮮薊,奶薊草可做修復調養之用。